1. 栽培季節
白靈菇是低溫型菇類,故要求出菇溫度較低。實踐證明,外界氣溫穩定在-2℃以下時最適宜白靈菇生長。北京地區一般以11月中下旬至元旦期間為最佳季節,不但能趕在雙節期間大量上市,提高種植效益,而且還能保障出菇季節充裕,多出菇、出好菇。
2. 栽培設施
日光溫室、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設施均可作為覆土栽培場所,但鑒于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,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產設施。北京地區以日光溫室為最佳覆土栽培設施。
3. 覆土栽培前準備工作
3.1 菌棒的選擇及處理
工廠化白靈菇生產中,在出一次菇后菌棒含水量大大降低,袋體變軟、發皺,抗性減弱,易吐黃水、感染雜菌;因此,應選取菌棒潔白、較堅實、無雜菌污染、無黃水的菌袋進行覆土出菇栽培。工廠化菇場一次出菇后如未達到適宜的二次出菇栽培季節,應先將菌棒置于-5~-3℃的條件下冷凍處理待用。
3.2 覆土土質選擇與要求
以菜園砂壤土為最好,其透氣性好,覆土后不易板結,且營養物質豐富,更有利于獲得優質高產。黏土透氣性差,易板結,沙土透氣性雖好但蓄水性差,同時沙粒容易粘附在菇體上,使品質大幅降低。
3.3 栽培場地處理
栽培前3~5d,清除雜草雜物,平整地面。棚內空間及墻面噴灑殺菌殺蟲藥物進行消毒殺蟲。地面撒生石灰粉消毒。栽培前用石灰粉在預備覆土處畫線,覆土畦南北向,畦寬1.2m,靠北墻留走道65~70cm。
4. 脫袋覆土栽培
4.1 覆土方式選擇
比較常用的覆土方式有:脫袋兩段立式覆土出菇、脫袋立式覆土出菇、中間環形脫袋墻式泥垛雙向出菇、雙排袋泥垛式單向出菇、一頭脫袋單向泥墻式堆垛出菇、半脫袋覆土出菇等多種方式,不同方式各有利弊。
針對白靈菇出菇后袋口部位菌絲衰退老化,殘留老菌皮、菌根,覆土后易吐黃水和感染雜菌等特點,采用雙排脫袋,袋底朝外泥墻覆土的單向出菇方式為最佳,該覆土方式出菇快而齊,后勁足,不易感染雜菌,便于管理,易于推廣。
4.2 覆土泥土準備
(1)取土和泥。每1000個菌棒泥墻需備土1.5m3左右。采土后加水和泥。但實際操作中,如消毒工作做得好,一般就地在菌墻間走道處開溝取土,然后放水和泥備用,不僅效率高,且可操作性強。要求泥不能太稀而到處亂流,也不能太干而摁不下去菌棒,適宜程度為松軟、可塑性強且可以固定住菌棒。
(2)覆土泥土消毒。泥土消毒以新鮮石灰粉效果最好,一方面可殺菌,另一方面還可調節土壤酸堿度。因出菇后菌棒內pH值較出菇前會下降1.5~2.0,一般會降低2.0以上。菌棒pH值應掌控在6.8~7.8,pH值低于5.8時難出菇,低于5.5時不出菇。石灰用量一般為泥土量的1%~3%,pH值調至8~9。
(3)營養物質補充。白靈菇菌棒出菇后不但含水量大大降低,而且營養物質也大量被消耗,覆土正是基于這兩點出發,來彌補菌棒二次利用存在的不足。為此,應在覆土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營養物質。每畝施用尿素50~80kg,磷酸二氫鉀30~40kg,復合肥100~120kg,出菇效果更好。
4.3 脫袋壘墻
(1)脫袋。將出過菇后的菌棒用鋒利刀片剝除外層塑料袋,使菌棒呈裸露狀態,發現有雜菌污染斑、老化菌皮或老菇根均應去除干凈,以防碼墻后污染。
(2)壘墻。將栽培畦地面平整夯實。底部攤一層薄泥,抹平,再將已脫好的菌棒底部朝外橫臥,雙排整齊碼放在泥上摁實,要求泥封到邊,袋與袋之間距離2~3cm,太近出菇密集而且特大菇多發,太遠不但浪費空間而且不能發揮“集體效應”,產量會偏低,袋間空隙用泥土填實,防出“沉底菇”。
第1層菌棒碼好后,上面覆蓋1層3cm厚的稠泥,按此法依次壘砌,層與層之間相互壓茬呈“品”字型。第1層的兩排菌棒間距離5~8cm,以后逐次減少。墻長依據溫室寬度而定,高7~9層為宜,呈梯形。一般1畝大棚可碼砌5萬個菌棒左右。注意和泥的質量和碼墻技巧,防止倒塌。
4.4 覆土后管理
(1)平整地面、整理衛生。覆土完成后應及時平整地面走道,清除廢菌棒、破皮、雜物等,搞好環境衛生,為下一工序做好準備,防止雜菌滋生蔓延,埋下安全隱患。
(2)整理泥縫。把袋與袋之間多余的泥塊去除,沒有抹到位的泥土要勾到位,注意不用抹得太光、太實,以防止板結而不易催蕾。
(3)保溫保濕、覆膜復菌。及時蓋上地膜,以利菌絲恢復生長,注意一定要蓋嚴,3~5d后視膜表面需水情況、菌絲恢復情況、墻內菌溫情況、氣候狀況等,適時進行揭膜通風換氣,以補充新鮮空氣,利于菌絲快速復壯,積累充足的營養,為出好菇打下良好的基礎。
5. 出菇管理
5.1 催蕾
覆膜后10~15d,菌棒表面菌絲明顯恢復,此時應適當拉大晝夜溫差,增加散射光照,加強通風換氣,進入催蕾管理。具體條件控制在:白天溫度12~15℃,晚上5~8℃,墻內溫度掌握在9~11℃為佳,低于9℃易出現畸形菇,而且現蕾慢,高于12℃、達到15℃以上時,則易發生燒菌,不但會造成現蕾緩慢,還會出現大批量不現蕾,甚至整個菌墻出現雜菌污染,嚴重者會出現報廢。
光照控制依氣溫情況而定,一般以間隔拉放草簾最好,一方面可滿足棚內正常采光升溫要求,另一方面又可滿足正常催蕾對光線的需求。
通風要配合揭膜通風進行,總之,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即可。整個催蕾期不需噴水增濕,只通過揭蓋薄膜進行控制。
如條件控制適當,一般于管理后9~12d即可看到泥縫邊有大量米粒狀原基出現,此時應及時去除薄膜,以利于菇蕾生長。
5.2 疏蕾
覆土出菇生產中現蕾一般會比較密集,如不及時疏蕾,易發生擠壓變形,還會出現畸形菇,商品價值大大降低。因此,應于菇蕾長至花生米大小時及時疏蕾,選留菇蕾圓整壯實的,剔除細弱、畸形蕾,袋均選留菇蕾2~3個。
覆土出菇具有邊出菇、邊現蕾的特性,除一方面及時疏掉多余的密蕾外,還應經常補疏,才能保證蕾形上佳、距離適當。疏蕾是一項細致繁瑣的工作,也是決定菇質的關鍵環節。
5.3 育菇
一般在成菇比例達30%以上時,就應以育菇的適宜條件進行控制。具體是:溫度白天10~13℃,晚上5~8℃,盡可能減小溫差,增強光照,以利于菇質堅實,菇形好,菇面光滑潔白。
適當增強通風,而整個育菇期一般不用噴水增濕,因菌墻內水分足以滿足其生長之需。育菇環節是關鍵,否則即使催蕾環節做得萬無一失,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畸形。
6. 出菇管理
采收原則為:采大留小,采密留稀,依據市場需求亦可靈活調整。覆土栽培具有邊采菇、邊現蕾的特性,采收應及時,以確保質量最優化,產量最高化,效益最大化。
采收一茬菇后,應注意去除老菇根,一方面避免無端的營養浪費,便于營養集中供應附近幼菇;另一方面避免菇根腐爛感染雜菌。中后期注意環境衛生,以防病蟲滋生。
7. 廢菌棒處理
生產結束后應及時清除廢菌棒,可用作燃料或肥料,防止病蟲、雜菌大量滋生,嚴重破壞生產環境;也可就地翻耕松土,將其埋于棚內,用作種植蔬菜的有機肥料,從而提高綜合生產效益。
8. 注意事項
8.1 栽培時間控制
不宜過早和也不宜過遲,過早和過遲都趕不上適宜的出菇季節,且易發生垛溫升高而燒菌,從而導致減產。
8.2 土壤肥料補充
覆土土壤補充肥料并不是越多越好,用肥過多(尤其是尿素)不但會造成一大部分營養資源浪費,還有可能推遲出菇,感染雜菌和降低菇質及產量。